每年夏季,持续降雨易在山区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因此备受全社会关注。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河网络工作室陈华文老师带领学生团
每年夏季,持续降雨易在山区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因此备受全社会关注。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河网络工作室陈华文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历时四个月创作的绘本《山河防灾记》正式完成。这部融合23幅数字画稿与文字的绘本,以该校的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原型,再现了师生扎根三峡库区、深耕地质灾害防治的故事,将“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智慧守护家园”的担当精神呈现于众。
《山河防灾记》主要展示了三峡地区的壮丽风光、地质滑坡现场、师生野外科考等场景,还描绘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滑坡地质灾害地下实验室——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唐辉明教授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感慨地说:“绘本再现了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在三峡库区野外工作的一幕一幕,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窗户,让专业知识变得亲近可感。”
据悉,近年来陈华文带领绘本创作团队,推出一系列“山河”绘本作品,在地学与生态领域,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他就带领创作团队,创作了图文绘本《地质灾害防治与研究纪事》。今年,陈华文团队针对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师生群体进行第二次创作,无论是画稿质量和文字表述,均属于“升级版”。
夏日的骤雨叩击山峦,沉睡的岩石在水流的冲击和浸润下苏醒。长江三峡,这片被大自然雕琢得雄奇壮丽的土地,每到汛期都要面临地质灾害的考验。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如同隐藏的猛兽,时刻威胁着江畔人家的安宁,也牵动着无数防灾减灾人的神经。
三峡的地质演化,是一部写满沧桑的自然史诗。亿万年的板块运动造就了这里层叠的岩层,而长江的切割又让山体变得陡峭。这种独特的地质禀赋,使得滑坡成为峡江两岸挥之不去的隐患。
在绵延的峡江两岸,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守护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家学者们,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年复一年地在此深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者专家们,依托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观测站”),立足三峡库区、幅射全国,为地质灾害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减灾防灾事业不断努力。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如同三条交织的溪流,汇聚成推动防灾事业的江河。年复一年,观测站的老师们带着学生踏上这片土地,让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山野。
观测站广纳四海学子,培育留学生和国际进修生,培养地质灾害防治国际人才。举办国际地质灾害品牌会议(BIGS),让三峡防灾减灾故事跨越山海,传遍世界。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句誓言在三峡两岸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观测站的专家们,不是埋首于实验室的空想者,而是踏遍山河的实践者。他们的足迹印在每一处可能发生滑坡的山坡,他们的目光穿透岩层,探寻地质运动的规律。识别、预测和治理滑坡,他们提出一套套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让科学真正成为守护家园的盾牌。
观测站的师生们,将赤诚托付给三峡的云浪。师生情谊随江涛共舞、与岩层同频,在防灾的长路上,大家心手相连。
在三峡库区的巴东县群山之中,有一座特殊的“滑坡地下实验室”——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作为全球目前最大的滑坡地质灾害地下实验室,这里是科研人员们的“战场”。每年,无数师生来到这里,开展各种地质灾害试验、监测,试图解开滑坡地质灾害的密码。
无论是酷暑难耐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里总是活跃着忙碌的身影。那些采集到的数据,如同散落在大地的珍珠,经过他们的打磨,成为破解地质灾害的钥匙。
地质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研究生们在实验中锤炼专业本领,也涵养着严谨的科学精神。他们深知,每一个数据,关系到的地灾预测防治的精准性。这种责任感,让年轻的脸庞上多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沉稳。
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不仅是科研的高地,更是国际交流的窗口。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专家们,跨越重洋来到这里。他们带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在这里交流探讨,为地质灾害前沿问题和防控技术注入全球智慧。
对于学生们来说,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是最好的课堂。老师们讲解地质构造,用监测数据诠释运动规律。这种沉浸式的教学,让抽象的地质知识变得鲜活可感,也让年轻一代对滑坡理论方法产生兴趣,立志防灾事业。
观测站内,先进的科研设备静静矗立。这些精密的仪器,是科研人员洞察地质灾害奥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熟练地操作着仪器,将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每一次数据的读取,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每一次仪器的校准,都体现着对科学的敬畏。
唐辉明教授是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常说:“科学研究不能关起门来做,只有服务社会,才能彰显真正的价值。”在他的激励下,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防灾一线,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实际力量。
严谨,是师生们鲜明的底色。每一项实验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反复验证。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为三峡的防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老师们和同学们,为了一个地质问题进行反复讨论。不同的观点在这里碰撞,思想的火花照亮了未知的领域。这种和谐而活跃的科研氛围,让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观测站内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地质样品。那些沉默的岩石,承载着地质演化的密码。
观测站的师生们像侦探一样,通过分析地质样品的成分和结构,探寻地质运动的轨迹。
观测站把防灾的重任扛在肩上,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智慧守护家园。他们的行动,诠释着“地质报国”的铮铮誓言。
三峡库区的防灾减灾之路,漫长而艰辛。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师生们,将继续扎根这片土地,用知识、智慧和汗水,探索科学前沿,为美丽长江的建设贡献力量,让三峡的青山更绿,江水更清,人民更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